查看原文
其他

胃癌发现早,可免挨一刀

2016-04-13 消化病科普 兰世亭

随着健康筛查手段的不断进步,肿瘤早期发现的人数越来越多,早期发现的恶性肿瘤是不幸中的万幸---有机会手术切除获得根治。其中胃癌如果发现的早,甚至可以免挨一刀。

为什么胃癌发现的早可以免开刀呢,因为早期胃癌局限于胃的粘膜和粘膜下层,随着技术的成熟早癌可以在内镜下切除,过程类似胃镜,无须从肚皮开刀从把胃切除,直接从胃腔内将病变组织切除。

如下图所示,胃癌是从胃的粘膜层发展而来,随着肿瘤生长,会浸润粘膜下层、肌层、突破浆膜层以及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。    

早期胃癌是指局限于粘膜下层的癌,现在的内镜技术可以连根挖起,将肿瘤完整切除,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得早期发现。若肿瘤突破了粘膜下层就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,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,此时需要开刀甚至化疗。


内镜黏膜下剥离术(ESD)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(EMR)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, 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。通过ESD可完整地切除病变,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。


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有哪些优势?】

消化道早期癌的治疗以往以外科手术为主,但创伤大。只要操作过关、病例合适ESD与传统根治术效果相当,这时候ESD的有优势就显现出来了:损伤小,费用低,术后恢复快。


漫画来源于kk网,“消化病科普”公众号经授权允许使用,使用请与kk网联系,勿擅自使用!


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安全性如何?】

与其他内镜下治疗一样,ESD也有一定的危险性。主要并发症为出血、穿孔,发生率约5%-8%。对于术中出血,可在内镜下电凝或使用钛夹等方法控制,术前、术后应用止血药可有效预防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发生;ESD并发的穿孔通常较小,一般在术中即可发现,可予钛夹缝合、术后胃肠减压、禁食、防治感染等综合方法治愈,少数患者需外科治疗。


【适应范围要严格,限于早期胃癌】

ESD的适应范围是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早期癌,癌前病变、良性息肉等也是ESD的适应症。早期胃癌、食管癌通常在做胃镜时发现,术前通过超声内镜检查,确定病变浸润深度,了解有无区域淋巴结结转移,保证病变基底部完整。经过CT等临床影像评估,确认肿瘤处于早期肿瘤较小,也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证据时,可以选择在内镜下将肿瘤切除。肿瘤突破粘膜下层,内镜下切除就无法保证肿瘤的完整切除,若无法保证根治也就失去了在内镜下切除的意义,此时只能选择开刀或者化疗。


【ESD术后应注意事项】

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患者,术后应禁食1-2天,1周内以流质易消化饮食为主,避免烟、酒、粗纤维和刺激性食物。使用抑酸药物、粘膜保护剂。术后2天内应注意有无腹胀、腹痛、呕血、黑便等情况,注意有无出血、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。


注意术后病理报告,切缘是否阴性(是否完整切除)以及病理类型,且术后应该遵医嘱定期复查和随访,如术后2月内应择期复查胃镜,了解创面愈合情况及有无病灶的残留。


【想要有微创根治的机会,还得靠早期发现】

ESD手术创伤小,术后恢复快,可以达到根治效果,优势明显,但也需要严格地把握适应症:ESD切除限于早期胃癌,即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胃癌。不适合做ESD的患者就不要勉强,单纯追求创伤小而冒着切除不彻底的风险来做ESD是绝对不值得的。毕竟处理的是肿瘤,必须做到根治。


ESD适用于淋巴结转移可能性极低的早期胃癌,就中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不足10%的现状而言,多数病人还是没有机会接受微创根治的,因此推广胃镜检查,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是当务之急。


因此有胃癌家族史、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、幽门螺杆菌感染、吸烟、不良饮食习惯等胃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做胃镜检查。若发现有早期胃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以选择内镜下切除,从最早期开始将胃癌治愈;退一步来说即便没有做内镜下切除的机会,越早的发现的肿瘤5年生存率越高。总之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,还需从普及你我的健康意识开始。


胃癌发现早,可免挨一刀---消化病公益科普0596贴


欢迎在文章右下角评论或留言!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